1929 年的大蕭條導致 1934 年《證券交易法》及 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成立。這一發展究竟是不幸還是幸運,取決於你是擁護加速主義的 e/acc 還是偏好受監管自由的觀點。此後 SEC 再也未能扼止金融創新或化解金融危機。
1998 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以量化策略在俄羅斯債券市場慘敗,幾乎重現 1929 年的金融危機。然而,1999 年 ATS(電子交易系統)條例仍正式生效,量化、對沖及套利與資訊科技全面融合。
2008 年金融危機後,雖然暗池交易受到監管介入,但暗池依舊持續運作。2025 年,SEC 在 Gary Gensler 離開後,選擇擁抱未來新趨勢——一切皆可鏈上化,所有均可合規化。
大蕭條成就 SEC,加密貨幣將其終結。
SEC 監管轉型時間線:Gary Gensler 離職 —> Crypto Task Force —> Project Crypto
從跡象來看,SEC 監管重點的變化可分為 1 月 Gary 被解職,以及現任主席 Atkins 於 4 月上任後啟動的加密新政。Crypto Task Force 的設立為標誌,至 7 月底 Project Crypto 落地,SEC 對加密產業完全“舉白旗”。
要理解 Project Crypto 為何誕生,必須從 4 至 7 月 SEC 的監管動向中尋找答案。這期間 SEC 頻繁出手,一方面 Ripple、Kraken 等官司必須體面結束;另一方面 Coinbase、Grayscale 等企業則愈發強硬,積極敦促 SEC 放寬監管。
特別是 Ripple 案,標誌 SEC 從「執法型監管」轉向「監管型服務」。隨後 Kraken 重啟 IPO,證明加密概念已獲美國監管高層接納,Robinhood 也大膽推進代幣化股票。
批准 BTC/ETH ETF 實物質押與贖回堪稱重大突破。然而,其他幣種與產品仍須逐案審查,例如川普家族 Trump 集團的 ETF 亦仍在排隊中。
敢於挑戰美國加密發展的路線,如今的 SEC 已非等閒之輩,勢必需強勢出擊!
圖片說明:SEC 2025 年加密監管範式轉型
圖片來源:@zuoyeweb3
因此,川普選擇打破常規,大力推動 CFTC 並展開 Genius Act 等立法行動,CFTC 積極擴權,白宮的加密貨幣報告甚至直接宣告正式接納現有 DeFi 生態。
SEC 早已將穩定幣監管「移交」至銀行體系,數位資產監管權限更大範圍分配給 CFTC,SEC 未來的定位已成無法迴避的現實課題。
更具分量的 Clarity Act 尚未正式成為法律,若 SEC 再不主動作為,將被 CFTC 徹底取代。尤其穩定幣發行本質上已觸及證券法核心,SEC 務必在 Clarity Act 生效前,從行政實務切入,搶先劃定監管版圖,締造既成事實。
但在現行架構下,SEC 能做的有限。例如批准更多質押型 ETF(如 SOL)、各類幣種 ETF 發行、代幣化股票與證券,以及加密企業上市和財庫(DATCO)公司批准等議題,SEC 通常採拖延態度,多次推遲與暫停各類審議。
7 月 17 日即有消息指 SEC 計畫與 CFTC 合併。就在 SEC 頒布 Project Crypto 後,CFTC 的 Crypto Sprint 計劃也緊接上線,實質細節反而不再是關鍵。
SEC 與 CFTC 的分工模式將隨加密時代終結。SEC 若要最大化部門利益,唯一選擇是擁抱新時代,果斷捨棄舊有教條。
DeFi 徹底合規,離岸套利時代收尾。
如前所述,Genius Act 和 Clarity Act 並未針對 DeFi 設立專章,前者聚焦穩定幣,後者層次過於宏觀。如今 SEC Project Crypto 通過行政手段明確規範,從人員、資金、規則三個層面全面覆蓋 DeFi。
不必出國,人才回流美國。
簡而言之,離岸交易所、海外基金會能做的,如今都可在美國本土完成。
無論是穩定幣、IXO,還是資產代幣化(如股票、債券),雖存在監管分工,但 SEC 只要溝通暢通便不會隨意以非法證券發行起訴。
此外,Tornado Cash 創辦人案件說明 SEC 無權干預判決流程,但 SEC 能保障開發者安全,鼓勵優秀開發團隊以美國為首選,推動良性競爭。
DeFi 制度明確,資金回美國市場。
一句話總結,不需要海外掛名公司,也不必過分執著去中心化程度。
DeFi 涉及的代幣發行、鏈上活動(質押、借貸、交易、投資)及獎勵分配均獲合規保障,尤其自我託管交易上升至「美國自由主義價值觀」層次後,各類加密質押 ETF 都將全面開放。
最終,別再進行離岸監管套利,完全能在美國本土發展、投資與創業,確保加密產業創新根植美國本土。
RWA 明確規範,美國鏈上資產。
簡言之,「鏈上化」已成不可逆的主流。
相較 DeFi,RWA 有更明確分歧,涵蓋股票、債券、權益與實體等多類資產,代幣化股票與私募市場的代幣化(Pre-IPO)窗口正式開啟。
這將帶來比資訊化更深刻的變革:從紙本憑證到電子交易,再到全資產鏈上化,凡能金融化的資產終將代幣化,資訊落差將被徹底抹平。當然,這一過程勢必歷經歲月沉澱。
最終,DeFi 會成為嶄新金融體系,而非傳統金融的補充,ETH 也將化身美國金融霸權新核心。
圖片說明:SEC Project Crypto 框架
圖片來源:@zuoyeweb3
本節標題借用 Subzero Labs 所開發 RWA L1 Rialo 的 Slogan。本輪 RWA 不再僅是合成資產或虛擬託管發行,而是全面實現萬物上鏈。例如剛上市的 Figma 也保留發行代幣化股票的選項。
股票即是代幣化股票,資產即是代幣化資產。
究竟是金融泡沫推手,還是資產創新的必由之路?
今日過後,Project Crypto 可視為 DeFi 的證券法時刻,但相關部門政策落實程度,以及川普和國會山究竟能接受多少,仍需拭目以待。
未來,CFTC 與 SEC 終將合流,數位商品與數位證券界線徹底消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