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监管趋势:金融创新还是潜在风险?

加密货币监管:重蹈覆辙还是未雨绸缪?

上周,某大型银行考虑以客户持有的加密货币为抵押进行贷款的消息传出,这让人不禁感到忧虑。尽管我们都预料到加密货币终将进入实体经济,但这一天的到来仍然令人心情沉重。

比特币作为可能被用作抵押的数字资产之一,自2020年以来的波动性几乎是主要指数的四倍。它还常被与非法活动联系在一起,至今未见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它不仅仅是投机者和不法分子的工具。然而,当它背后有强大的政治支持时,这些问题似乎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近年来,加密货币相关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已经投入巨资,不分党派地向政界人士进行捐赠。这种努力在最近达到了顶峰,促成了《Genius法案》的通过。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将出台涵盖其他加密资产的立法。有观点认为,这不仅可能引发下一次金融危机,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国的民粹主义和政治动荡。

这一幕让人不禁回想起2000年的情景,当时场外衍生品的支持者们纷纷涌向华盛顿,请求适当的"监管",声称这将为世界带来金融"创新"。结果却是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在监管不足的情况下增长了七倍,最终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现在,美国财政部高层预计,未来几年稳定币市场将呈现十倍增长,从近2000亿美元的规模扩大到2万亿美元,影响范围将从贷款承销延伸到国债市场等各个领域。

一位资深参议员指出,这种情况我们似曾相识。游说者们声称"请监管我们",实际上是希望获得政府认可的"安全"投资标签,而政客们则为放松监管提供两党支持。

事实上,我们可以清晰地追溯这一发展脉络:从2000年的衍生品放松监管,到克林顿时代更广泛的金融放松,再到2018年对地区银行监管的削弱(这为2023年的银行危机埋下了伏笔),直至今天的《Genius法案》。这一切都是在两党共同推动下完成的。

尽管有政治家试图阻止这一趋势,但金钱的力量往往占据上风。加密货币游说团体通过巨额投入,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虽然近三分之二的参议院民主党人投票反对《Genius法案》,但包括一些有影响力的民主党参议员在内的支持者们,最终还是让该法案得以通过。

这种局面引发了四个主要担忧:

首先,《Genius法案》被宣传为使加密货币更安全的方式,声称稳定币将以一对一的方式由美元支持。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类资产的高波动性特征。相反,它可能会使整个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尽管有人宣称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是对传统市场的对冲工具,但事实上,比特币是一种"高贝塔"投资,与股市高度相关。这意味着它相对于标准普尔指数的收益和损失都会被放大。任何超过1的贝塔值都表示比市场更高的波动性。据某知名投资公司最近的报告显示,比特币的三年滚动贝塔值高达2.6。

其次,在当前市场、经济和货币政策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鼓励金融"创新"的时机似乎并不恰当。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央行因通胀压力而不得不大幅提高利率,市场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加密货币市场可能会遭受更为严重的冲击。持有大量加密资产的金融机构(包括许多影子银行)可能会陷入困境,进而导致信贷市场冻结。

第三,尽管《Genius法案》的支持者声称它将有助于支撑美元和美国国债市场,但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设想,一些大型加密货币公司为了应对市场波动和赎回压力,可能不得不在市场低迷时大量抛售国债。这可能会引发国债价格的下跌,推高借贷成本,最终导致一个普通民众可能不得不承担救助投机者代价的灾难性局面。

最后,这一切发生在公众对政治日益失望的背景下,更加令人担忧。90年代末的金融放松管制为2008年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也导致了传统政党失去了部分基层支持。这反过来为民粹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现在,一些政治人物通过支持(甚至参与交易)加密货币,可能正在为下一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当我们陷入金融混乱,选民对主流政治的不信任情绪加深,而政府应对经济衰退的能力和意愿却在减弱时,会发生什么?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加密货币还是传统金融体系,都可能难以维持稳定。

BTC2.23%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NotAFinancialAdvicevip
· 23小时前
监管只是开始
回复0
无常损失心理医生vip
· 23小时前
加密也要谨慎为主
回复0
SleepyValidatorvip
· 23小时前
风险仍需警惕吧
回复0
0xSoullessvip
· 08-06 13:48
监管水太深了
回复0
HodlOrRegretvip
· 08-06 13:45
监管无法阻挡趋势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